媒体广医

​产教融合,揭秘广医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王炸”

当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金域医学深度合作,会迸发怎样的育人势能?

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汇聚学校、企业、附属医院三方资源组成了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建立覆盖从“试剂研发”到“检验报告”,直至“服务患者”的全产业链育人体系,孵化“医工智”融合新质人才。从校企融合机制创新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这家现代产业学院用鲜活的实践证明:当教育锚定国家战略,当课堂直通产业一线,教育强国的愿景便照进健康中国的现实。

由广医培育的金域医学是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龙头,从2013年起与广医合作共建金域检验学院。

2021年,广州医科大学与金域医学合作共建的金域检验学院入选了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金域检验学院的学生“零距离”接触行业前沿,“沉浸式”体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再度成为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而金域检验学院早已先行一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检验新质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必须“医工智”融合

在精准医学与智慧医疗蓬勃发展的今天,医学检验已从辅助诊断跃升为疾病防治的核心支柱。这一转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域检验学院院长梁耀铭在医学教育创新论坛分享办学经验

“在创办金域的过程中,我深感高端医学检验人才的稀缺。”金域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域检验学院院长梁耀铭教授谈起与广医共建学院的初衷:“随着组学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发展和应用,医学检验正从辅助诊断向精准医疗的核心环节转变。因此,医学检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源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产业的需求与资源直接融入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

梁耀铭院长指出,在新医科发展的背景下,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必须是“医工智”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具备“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思维、“从实验室到应用”的转化能力和“顶天立地”的实践精神。检验医学不再只是简单的仪器操作,而是需要深入理解疾病机制,同时掌握分子诊断、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此,学院与时俱进,特别设置了分子诊断、病理AI等前沿方向,就是要培养能够引领行业变革的创新人才。

金域检验学院首批学生毕业合影

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临床检验诊断中存在诸多技术短板,例如试剂灵敏度不足、检测流程效率低、结果解读与临床需求脱节等。这样的痛点,成为金域检验学院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学院紧密对接医院、检验科室等临床场景,依托科研力量和产业学院平台探索解决方案(如开发新型试剂、优化检测技术),并通过产业链的完整布局加速技术落地。

于是,金域检验学院建立了覆盖从“试剂研发”到“检验报告”,直至“服务患者”的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一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改革就此展开。

副院长邓小燕教授介绍,金域检验学院开展了三方面的改革探索:一是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特别是在组织、制度、经费上落实保障。二是人才培养紧跟产业行业需求,助力精准检验新质人才的培养。在“精准检验,服务精准医疗”的教学理念下,开发产教融合课程、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个层级的任务版块。三是将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共创共享共赢。构筑“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学生产教发展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

金域检验学院副院长邓小燕教授讲授《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课程直通产业一线

学院的教师分别来自学校、企业(行业)和附属医院,三方组成了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副主任技师陶宣燃是来自金域医学的产业兼职教师,参与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临床色谱质谱检验技术》(省级一流课程)等。

陶宣燃老师

“金域医学是国内较早大规模将质谱应用于临床诊疗支持的实验室,有力地支持了对相关课程进行重构。”陶宣燃老师说。在这门课程中,他按照金域医学的检测流程明确课程体系,实践课也是还原一线的操作直接在生产实验室中进行。随着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建设,课程团队将临床反馈的案例、企业开发的“小域医”医检大模型融入教学,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此外,课程团队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首届产教融合赛道二等奖。

类似这样的课程还有很多,学院根据产业工作流程重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先后开设《临床基因组学》《遗传咨询与诊断》《体外诊断产业技术》和《智慧医疗》等12门校企合作课程。

《智慧医疗》理论课教学

《智慧医疗》实践课教学

依托产教融合的平台,学院形成了以色谱质谱技术、基因组技术、病理诊断技术和智慧医疗技术等四大核心实习实训基地。

“检验新技术的高成本和高标准,高校‘单打独斗’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节奏,而金域检验学院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有效打破教育与产业间的壁垒,实现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推动人才培养有效对接产业行业的实际需求。”邓小燕教授说。

对标行业的创新性需求

金域检验学院开设了创新班和“形态学方向”和“新技术应用”两个亚方向课程新体系,实行双导师制。

寇晓霞教授表示,为了对标行业的创新性需求,学院对创新班进行小班化教学改革,分层次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产业的创新性需求,“大班课堂中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并激发探索欲,而在小班课堂通过精心设计的文献研读、课堂研讨及非标准化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我参与了导师寇晓霞教授的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诺如病毒GII.17衣壳蛋白关键氨基酸突变对其流行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学习并负责分子克隆、SDS-PAGE凝胶电泳、Western Blot等实验。研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酵母双杂交测定,探究诺如病毒VP1和VP2是否存在共同进化关系,为诺如病毒的传播和流行提供新视角。”2024届创新班的杜青瑶说。

“我们的专业课是既帮助我们打好基础,又很贴近临床,以疾病为导向的课程培养了我临床和检验相结合的思维模式。”2024届创新班的刘俐谈到,“对于有科研兴趣的本科生来说,创新班能够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有更多参与课题、学习科研的机会”。

刘俐参加2023年全国虚拟仿真实验诊断大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孙宝清教授、金域医学的陶宣燃老师分别担任刘俐的创新班导师、本科生导师。大一下学期,刘俐便加入了课题组,孙宝清教授培养了刘俐科研思维和相关实验技能。陶宣燃老师为刘俐提供了在企业的学习机会,还带她观摩金域公司的CAP(美国病理学家协会)实验室评审活动。

产教融合改革成效显著

“在金域检验学院的学习经历,让我提前适应了职场节奏。”2016届毕业生刘伟宏说。

他谈到,金域检验学院打造了行业前沿的课程,在企业、附属医院的实习实践和学院提供的科研机会,使他对检验医学和医疗器械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就业选择。如今刘伟宏已成长为西门子公司深圳地区的医疗销售负责人。

同样受益的还有刘俐和杜青瑶。经过4年的学习,刘俐多次荣获罗氏诊断奖学金、迈瑞奖学金、金域奖学金,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申请专利1项,获得全国虚拟仿真实验诊断大赛一等奖,已推免至广州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杜青瑶荣获罗氏诊断奖学金,发表论文2篇,已推免至南方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

“取得这些成绩与学院的‘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刘俐说。

邓小燕教授表示,学生参与从试剂研发、生产质控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链条,帮助他们理解上下游环节的协同逻辑(如试剂性能如何影响检测结果、检验报告如何指导诊疗决策),从而培养兼具科研能力与产业视野的人才。

金域检验学院2024届本科生毕业合影

历经十余年发展,金域检验学院在医学检验教育领域成效卓著,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示范模式。学院跻身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行列,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全国排名稳居前五。近三年就业率超95%,超半数毕业生扎根大湾区医学检验机构,考研录取率攀升至53%,其中89.66%进入“双一流”等国内知名高校进行深造。学生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4篇。学院近三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5项,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130余篇,学生科研参与度与产出率双高。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就是我们服务健康中国的最强引擎。”金域检验学院院长梁耀铭认为,现代产业学院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学院的未来发展必须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这两个关键点。校企双方携手共同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发展之路,为健康中国培养更多“懂技术、通临床、知产业”的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

媒体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5/07/c11264957.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0&appversion=12400&firstColID=7747&enterColumnId=14

番禺校区: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邮编:511436)

越秀校区: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195号(邮编:510182)

欢迎关注广州医科大学公众号

联系电话:020-37103000      传真:020-37103099

版权所有:广州医科大学(2025) 粤ICP备05008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