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要闻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终审决赛 我校项目获二等奖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11月14至18日在上海大学举行, 基础学院生理教研室涂永生老师指导的作品《程序性坏死在呼吸窘迫综合征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荣获全国二等奖,成绩位列全省同类医学院校前列,这也是我校连续5届晋级全国决赛取得的第3个二等奖,目前我校共收获全国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累进创新银奖1项、铜奖1项。

    项目获得钟南山院士推荐,学校党委副书记陈晓辉教授多次指导有关作品的完善,在此前学校的动员大会上,陈晓辉在讲话中从完善制度、培育项目、做好服务三个方面对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要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以本次竞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科研创新意识,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比赛期间,受学校领导委托,校团委书记曾王兴、副书记吴欣遥带队到上海慰问参赛的涂永生老师、潘龙、王梓晖、李晟杰等同学。

    团广东省委副书记武一婷、团省委学校部部长廖庆春也在比赛现场听取我校团委对“挑战杯”活动情况汇报,并指导我校参赛作品。

    历时两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如同“奥林匹克”盛会。从全国2000多所高校参与,60万个项目报备,到1739所高校的28594件作品(不含港澳地区)的初选;再到303所高校的715件作品以及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11所著名港澳高校的40件参赛作品的晋级终审决赛。广东省只有31所高校有作品入围,经过淘汰一半作品的严格选拔,我校的项目《程序性坏死在呼吸窘迫综合征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突出重围”,成功获得终审决赛资格。   

    我校获奖课题简介:

    《程序性坏死在呼吸窘迫综合征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组员来自我校第三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指导老师为基础学院生理教研室涂永生老师,是一个由多院系学生共同完成的科技创新作品。

    以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肺损伤往往被认为是由毒素或其他物质破坏肺泡上皮细胞引起,继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最终导致肺组织细胞在巨大压力下被动死亡。本课题最大的成果在于,发现程序性坏死参与ards,即ards的部分肺细胞坏死是在特定因素激发下主动地发生的。更进一步说,ards发病进程是可以被阻断的,这为ards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的靶点。

    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sci、中文核心期刊,并获得国家专利1项。

图为团省委副书记武一婷、学校部部长廖庆春与我校参赛代表团合影

我校参加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决赛动员会议大合影

团队成员参加决赛现场答辩

参赛师生合影

(学校团委)

番禺校区: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邮编:511436)

越秀校区: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195号(邮编:510182)

欢迎关注广州医科大学公众号

联系电话:020-37103000      传真:020-37103099

版权所有:广州医科大学(2025) 粤ICP备05008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