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平静呼吸3分钟,无需用力吹气,就能完成肺功能检测——在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一支以本科生为主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对标国际水准的国产便携式肺功能智能检测仪“肺易检”。
近日记者获悉,团队凭借这一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中荣获金奖,也是学校在这一赛事国家级金奖上“零”的突破。

“肺易检”团队与设备样机
实现整机国产化,精准对标国际水平
传统肺功能检测通常需要患者反复用力吸气和呼气,操作复杂、耗时长,限制了其在基层医疗中的推广。而临床上操作简便的IOS肺功能仪,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境外产品价格高昂且存在技术“卡脖子”风险。
“肺易检”有望改变这一现状。据团队负责人、2022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何思妮介绍,该设备小巧便携,检测过程简便,并搭载智能诊断模型,可辅助基层医务人员解读报告。团队成员彭嘉欣补充道:“‘肺易检’具备易部署、易操作、易解读三大优势。”
在性能方面,“肺易检”在检测准确性和一致性上已达到国际标杆设备水平。从核心芯片、算法到耗材,全部实现国产化,制造成本较进口产品下降约80%,将有效降低基层医疗推广门槛和患者负担。

“肺易检”团队师生
从跟跑到领跑:565天攻坚实现技术突破
广医团队长期致力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早期干预”理念的引领下,持续推动肺功能筛查的普及。何思妮在参与基层筛查中深受触动,决心投身肺功能设备的国产化研发。
2022年10月,在广州国家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学院副院长谢国喜牵头组织刘洋、温川雪、李曙、何玉成、招展奇等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何思妮组建起一支跨学科团队。
团队从零起步,自主攻关呼吸信号采集与算法构建。历经565天的自主研发和200天的临床验证,终于成功研制出“肺易检”,这一自研过程充满挑战,何思妮回忆团队“经常熬夜到凌晨,也少不了和老师‘争论’算法的可行性”。

团队师生在实验室进行产品研发
近三年来,团队不断成长,累计获得3项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未来之星”课题,荣获26项省级以上奖项,何思妮本人也发表SCI论文2篇、申请专利2项,并获得国家奖学金。
从省赛银奖到国赛金奖,逆袭见证育人成果
今年暑期,团队携“肺易检”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东省决赛,却意外止步银奖。借助大赛训练营机制,他们在学校实践教学中心的指导下调整策略,从“展示项目”转向“深挖内涵”,并接受多轮专家培训,最终成功晋级国赛,一举夺金。
学校党委书记曾颖如、副校长李建华亲临备赛现场慰问团队。“师生放弃休息,肩负学校使命,全力冲刺,终于迎来突破。”温川雪如是表示。

总决赛前,学校党委书记曾颖如、副校长李建华慰问参赛团队
这一成绩也体现了广州医科大学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成果,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构建了以医疗器械研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动学科融合与“校院医企”协同育人。
学院与广州国家实验室合作开设特训营,以真实项目驱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何思妮谈到,本科生导师制、医疗仪器创新课程、广医-广实特训营等平台,为她与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据实践教学中心副主任张慧群介绍,学校面向本科生常态化开放科研实验室,持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质量与落地转化率。

“肺易检”已启动临床研究
目前,“肺易检”已启动多中心临床研究,将为国际首部IOS临床诊断指南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团队成员何思妮也已获得推免资格,将继续在广医攻读研究生,投身呼吸医疗设备研发。
“金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温川雪表示,在服务“健康中国”的道路上,这支年轻的团队正继续向前,为筑牢呼吸健康防线贡献青春力量。
文|记者 王沫依 通讯员 广医宣
图|通讯员提供
责编:李可欣
校对:马曼婷
审签:张华
媒体链接: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jjtjb/content_53802837.html?isShare=true&xyt=17635284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