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协和医院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牵头的国际循证专家共识《重症成人患者胸部电阻抗断层成像肺通气和灌注评估推荐意见》,日前在《柳叶刀》子刊《e临床医学》(eClinicalMedicine)发表,为胸腔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在重症监护领域的标准化应用提供了权威指导。
该共识汇聚了来自中国、德国、美国、巴西、日本等13个国家的30余位顶尖专家,基于系统文献回顾和德尔菲法,形成了87条临床推荐意见。这是中国首次在该领域牵头制定国际共识,标志着我国在EIT临床研究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胸腔EIT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床旁成像技术,通过电极阵列监测肺部电阻抗变化,实时反映通气和灌注分布,被誉为“心肺功能动态摄像机”。EIT指导的机械通气策略,可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和器官功能,为肺保护性通气提供了关键依据。
本次中国专家主导的共识强调,EIT在检测动态肺异常、通气不均性和通气/灌注匹配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能显著优化临床决策。例如,EIT可指导ARDS患者PEEP个体化滴定、识别肺栓塞导致的灌注缺损,并评估术后肺康复效果。
共识指出,EIT技术未来需加强高质量证据积累,推动多中心临床试验,建立人群参考值范围。共识通讯作者、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招展奇表示,EIT有望从重症监护拓展至慢性呼吸疾病早筛、康复管理等领域,成为肺健康监测的“标配工具”。随着国产设备升级和医保政策支持,该技术将更广泛应用于基层医疗,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据悉,中国在EIT领域的发展历经“商业引入-快速本土化-标准建设”三阶段。十年间,国内团队不仅完成了国际首个EIT指导PEEP滴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还实现了国产设备研发与临床验证双突破。2024年,首届中国胸腔EIT实战培训班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技术规范化。未来,中国团队将继续深化EIT与人工智能、多模态影像等技术融合,为呼吸疾病精准防治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媒体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50542434-500007150615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537025005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