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医

基层导向、多元协同,这一模式为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问题提供有效路径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发布时间:2025-09-10

全科医学人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健康守门人”,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年前,广州医科大学与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度联动,开启了“基层导向多元协同的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历经十年探索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数据显示,该模式培养的全科医生执业医师通过率达98%,88%结业生选择下沉社区或农村服务,为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全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广州方案”。

政校协同 政府主导高校实施

近年来,广州医科大学与广州市卫健委携手构建“政府主导、高校实施、内外赋能”的政校协同体系,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推动全科医生培养从“分散化”向“体系化”转型。

广州沙园-南雄县域医共体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帮扶项目

一方面,政府主导定方向,夯实政策与资源双支撑。广州市政府及卫生健康、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全科医学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要求,规范培养标准、保障激励措施;统筹医疗卫生与教育资源,通过资金划拨、项目立项等方式,为高校开展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师资培训、实践基地打造提供保障。

同时,校地协同构建人才“需求-培养-输送”闭环。广医主动承接政府人才培养任务,形成“调研-规划-落地-反馈”的高效执行路径:

深入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梳理出基层对“临床诊疗+公共卫生+人文沟通”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围绕“建强学科、优化课程、强化实践”三大核心,提出高校加强全科医学学院、学科建设,医院加强专科、教研室建设,完善全科医学“院校教育-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早期接触社区”实践等举措,构建覆盖“基础-临床-社区”的培养框架;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就业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即能用、上岗即胜任”。

首创“丰”字型架构

锚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能‘就医疗谈医疗’,必须立足基层需求,实现‘临床诊疗、公共卫生、人文素养’三位一体融合。”广医副校长、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胡丙杰教授指出。针对传统医学教育“重临床、轻公卫”“重理论、轻实践”等痛点,广医首创“丰”字型教育理念与思政架构,整合理论知识、方法技能与实践服务,将家国情怀、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全科医学教育全过程。

基于生态伙伴关系理论,广医打破传统医学教育“孤岛模式”,构建“政府-高校-医院-社区”四方协同育人机制:广州市卫健委、市教育局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高校整合临床医疗、公共卫生与医学人文教学资源,附属医院强化临床技能培训,海珠沙园街、天河石牌街、越秀白云街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实践基地承接一线实训。四方联动形成闭环,实现“政策导向-教育供给-实践锤炼-岗位输送”全链条贯通。

构建“双贯通”培养模式

破解基层人才培养痛点

在传统的全科医学教育中,“培养目标模糊、能力与需求脱节、协同机制薄弱”是三大痛点。针对于此,广医打造了“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培养体系:

“本科-住培-继续教育”纵向贯通。广医将“双导师制”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明确三阶段培养定位:本科阶段夯实“三基三严”基础,开展“早期接触社区”实践;住培阶段聚焦临床与公共卫生融合,开展“区-街镇-社区(村)”垂直轮转;继续教育阶段依托“学分银行”“线上课程”,实现知识、技术、技能实时更新。数据显示,该模式培养的全科医生执业医师通过率达98%,88%结业生选择下沉社区或农村服务,用人单位满意度97.8%。

“基础-融合-提升”横向递进。紧扣基层“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家庭签约”核心需求,广医构建三阶递进教学实践体系:夯实“三基三严”基础,打通临床与公共卫生壁垒,达成“毕业即可用、用即有效、终身可成长”的培养效果。重构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探究式学习设计,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培养目标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分级诊疗和医防融合提供可持续、可复制的全科医学人才供给范式。

国际视野+数字驱动

打造全科教育“新引擎”

广医联合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签订全科医学与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合作协议,共建“中英合作全科服务培训示范中心”,累计选派8名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300余名全科医生骨干赴伯明翰大学开展专项培训,聘请英国伯明翰大学全科医学专家郑家强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定期开展教学指导与学术研讨。在天河区石牌街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港式家庭医生工作诊室”,全面引入香港全科医学金牌服务流程,将港澳地区成熟的基层医疗服务经验融入本地实践。将“以人为中心”“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理念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且贴合本土需求的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

成效显著

模式推广到全国多所高校

在该模式的助力下,广医全科医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竞赛、基层医疗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经验被国内多所医学院校和相关单位借鉴推广。

广医一院获第四届全科专业指导医师教学综合能力技能竞赛住培组团体二等奖

近年来,该校全科医学团队在全国、全省全科医学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获全科医学病例诊疗思维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省赛一等奖、广东省健康科普大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8项,60%以上成果转化应用于社区实践。

该模式先后获“广州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广东省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等。依托该模式,广医牵头成立“广州全科医学专科联盟”,覆盖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三甲医院。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天河区石牌街、越秀区白云街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优秀家庭医生团队”等荣誉。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院校之一,广医“基层导向多元协同的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永远在路上。”广医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纪泽泉表示,广医将继续深化“政府-高校-医院-社区”协同机制,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加强数字健康、老年健康等新兴领域教学,培养更多适应基层发展的具有精湛临床诊疗技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及良好医学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健康湾区”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保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 通讯员:广医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

媒体链接:基层导向、多元协同,这一模式为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问题提供有效路径

番禺校区: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邮编:511436)

越秀校区: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195号(邮编:510182)

欢迎关注广州医科大学公众号

联系电话:020-37103000      传真:020-37103099

版权所有:广州医科大学(2025) 粤ICP备05008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