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及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由广州医科大学李建华教授领衔的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师团队入围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名单。
广州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师团队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师团队简介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师团队现有40名教师,其中教授28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端外国专家、教育部人才项目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9人,省级人才4人以及市级人才6人。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形成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后备”的梯队人才结构。
团队负责人李建华教授从事生理学与机能实验学教学34年,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团队成员一道潜心研究、关心关爱学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团队涌现出一批“四有”好老师,先后获得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市级优秀教师等荣誉,团队成员入选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广东省高校创新团队、省级课程教研室团队、市级女职工创新工作室。

团队组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机能实验学》教材
胸怀“国之大者” 践行立德树人
团队通过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培养国家级优秀人才2人、省级优秀人才4人、广州市和校级优秀教师多名,近三年评教平均分95分,教育质量持续位居学校前列。
团队深入挖掘学科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以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筑梦科技强国,指导学生党支部获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生志愿服务队入选团中央示范团队,获省级优秀学生3人、省市级优秀共青团员2人。
深耕教学改革 教学成果显著
团队不断开展优质资源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改革;重构实验教学内容,独立开设机能实验学;率先探索AI生成式生理学课程建设,创新智慧课程建设模式,并在全国推广;深化交叉融合,开设交叉课程8门。
近五年,团队成员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主持省级及以上教学项目近3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21项,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堂2门,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6部、参编8部。

团队组织编写“十四五”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
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拔尖计划,培养成效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高度认可,相关经验在全国二十多所院校推广与应用。团队承担医学类专业主干课程,助力临床医学类专业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高校前10,中西医结合临床执业医师通过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1。

白洪波副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医科副高组二等奖
聚焦科研前沿 科教融合育人
团队依托广东省蛋白质修饰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疾病的发生机制及药物研发领域开展创新研究。
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0余篇,在蛋白质修饰与肿瘤、呼吸疾病的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授权专利12项;拥有成果转化项目3项,其中1项疫苗研发项目已完成与国际制药巨头德国默克集团的授权许可。
推动科教融合,反哺人才培养,育人成效明显:指导研究生在国际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近60篇,指导本科生科研立项近50项,其中国家级6项;指导本科生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5项,其中国家级11项;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27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科教融合模式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奖2项。

李建华教授团队

付晓东教授团队

刘金保教授团队

冯杜教授团队

王健教授团队
践行社会责任 推动学术繁荣
团队打造的高阶性慕课《心血管生理学》在人卫慕课平台免费开放9期,累计选课13545人,服务20所高校及社会学习者。团队年均面向广州中小学及社会人士开展科普活动15次,覆盖5000余人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师生参与“三下乡”、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200余人次。团队与多地医学院校和教育部门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开展培训35场,覆盖7800余人次,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及教育水平提升。

团队成员集体备课
团队作为主任委员单位牵头成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蛋白质修饰与疾病专业委员会,成为国内唯一围绕泛素化、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的专门委员会。组织多个全国教学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努力推动学术繁荣,服务学术共同体。
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师团队进入第三批认定名单。此前,广医呼吸学科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