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要闻

广医首捧省赛“优胜杯” 刷新“挑战杯”参赛历史最好成绩

5月19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肇庆学院落下帷幕,广州医科大学以特等奖4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的成绩,首次捧得“挑战杯”省赛优胜杯。同时,特等奖、入围终审决赛项目、获奖数量均刷新历史最好成绩。

其中,广医荣获特等奖的作品为《神“基”妙算——肺癌多突变基因AI精准识别系统》《Fortify福托肺——肺癌免疫治疗不良反应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光“遥控”活体小鼠神经内源性离子通道调控疼痛》《基于大型队列的早期肺癌高危因素识别及肺结节AI诊断系统探索性研究》。

学校领导与参赛团队合影

本届“挑战杯”以“青春助力百千万,挑战致胜新赛道”为主题,作品类型涵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肇庆“百千万工程”专项赛四个类别,吸引共计全省3.6万余件科创作品参赛,引领超20万大学生投身科创实践,参赛作品数、人数创历届省赛新高。

经竞赛组委会层层把关、严格评审,最终来自139所高校的971件(主体赛831件、专项赛140件)作品闯入决赛同台竞技,近4000名师生向决赛发起冲击。

特等奖团队合影

优胜杯颁奖仪式

获奖名单

获奖项目

优秀作品展示

特等奖

《神“基”妙算——肺癌多突变基因AI精准识别系统》

作品类别:科技发明制作类

项目负责人:余悦

项目成员:冼城富、敖立华、何卓霖、赵煜霖、潘崇德、卢炫庄、高远、冯敏华、陈乐

指导老师:梁文华、何建行、郑建民

项目简介:

该项目致力于通过AI技术解决肺癌基因检测临床痛点,团队首创基于多中心数据的袋级与实例级交互监督深度学习算法,利用病理图像精准预测EGFR等6种肺癌核心驱动基因突变,准确率达94%,显著优于国际同类模型。该系统突破传统基因检测对组织样本的依赖,实现无创、低成本、快速的基因突变分析,通过整合海量样本,模型具备强泛化能力,尤其适用于亚洲人群,填补了国内病理AI预测基因突变领域的空白。团队已在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机构完成734例试点应用,准确率超95%,并应用于“百千万工程”医疗下乡,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为肺癌精准诊疗提供高效普惠的AI解决方案,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Fortify福托肺——肺癌免疫治疗不良反应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作品类别:科技发明制作类

项目负责人:封度

项目成员:汤俊龙、卢葭睿、邓灏、刘权震、容学文、马康景、何浩源、肖蓉、林贞仪

指导老师:周承志、刘明、何少群

项目简介:

该团队开发的“福托肺”系统融合“可穿戴设备+AI模型+医疗协作”三大要素,专注解决肺癌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早期预警难题。针对免疫不良反应突发性、隐匿性、全身受累性和个体差异性特点,该系统实现了三大核心功能:一是通过轻便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患者多维生理数据,打破传统固定周期随访的局限;二是利用AI模型对采集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提前高精度预警潜在的免疫不良反应,使临床干预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三是建立医患协作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及时干预,为肺癌免疫治疗安全管理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推动了人工智能与肿瘤呼吸病学的深度融合与临床实践。

《光“遥控”活体小鼠神经内源性离子通道调控疼痛》

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项目负责人:林洁雯

项目成员:吴嘉煊、王鸿杰、章文俊、叶颖、黄宁、方绮曼、陈彦希

指导老师:王树、章喜明、杨杰

项目简介:

该项目开发了一种非侵入式的神经调控技术,使用天然光敏感小分子靶向神经内源性离子通道,实现了对活体动物疼痛神经信号和行为的精准调控,首次实现近红外光对内源性离子通的光调控,在不需要对动物进行基因改造的情况下,以非侵入的方式实现了对活体动物深部神经组织电信号和痛觉行为活动的精准光调控,突破了目前技术的瓶颈,展示了一种和现有技术截然不同的神经光调控技术及其实现路径。

《基于大型队列的早期肺癌高危因素识别及肺结节AI诊断系统探索性研究》

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项目负责人:何涓

项目成员:王子逊、郑翔元、吴欣一、钟秋、吴钰玲、郑雅芳、刘宇衡、周靖东、潘奕宁

指导老师:何建行、梁文华、程博

项目简介:

该项目致力于早期肺癌筛查与精准诊断研究,通过整合国内外和欧美人群的多中心大队列数据,运用Cox生存回归分析与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系统性揭示全身各器官系统疾病与肺癌发生风险间的内在关联。这一创新性研究成功构建了更为全面的高危人群图谱,显著拓展了肺癌筛查的有效覆盖范围。针对识别出的高危人群,该团队开发了一套先进的基于人工智能的CT影像诊断系统,专注于早期肺癌的良恶性鉴别及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目前已成功实现临床转化应用,阳性预测值达95%以上,大幅提升了早期肺癌的诊断精准度,为肺癌的早期防控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和技术支持。

一等奖

《呼吸系统重大慢病智能化介入精准诊断探索》

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项目负责人:陈耿佳

项目成员:林子凯、邓琪琳、陈阳、李切歆浩、谢烁甲、黄建源、刘羿维、舒恭萍、何林芝

指导老师:李时悦、陈如冲、叶明

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呼吸系统慢病诊断难题,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内镜诊断率低下(16%-38%)的痛点,创新性地构建了"BronchoAI"模型——人工智能呼吸内镜辅助诊断系统。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平台,收集并标注了10万帧内镜图像和8万张异常病变图像,实现了支气管部位精准识别、病灶特异性检测、智能报告生成等三大技术突破。该团队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呼吸内镜诊断水平,助力破解基层医疗瓶颈,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探索微量元素对桥本甲状腺炎和非桥本甲状腺炎人群糖代谢的影响》

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项目负责人:马小蔓

项目成员:李可萱、郭钰苗、江淑怡、陈紫秋、吴彩美

指导老师:李任远、刘丹、郭旭光

项目简介:

该项目旨在探讨微量元素硒对糖代谢的调控机制及其在桥本甲状腺炎病理状态下的作用特征。研究发现,硒摄入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在非桥本甲状腺炎人群中,硒摄入水平增加,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比显著升高;然而在桥本甲状腺炎群体中,硒暴露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未呈现统计学关联。这一发现为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实施硒补充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风险-效益评估依据,提示在制定个体化补硒方案时需充分考虑甲状腺自身免疫状态对代谢调控通路的修饰效应。

《智汇银龄: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数字融入”对老年群体健康的影响机制与实践探索》

作品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项目负责人:龙春晓

项目成员:吴梦婷、黄珈琪、刘灿、张丝羽、梁亦舟、吴海洋、梁倩、阿依努尔·阿布都热西提、阿热纳·吐尔逊别克

指导老师:胡丙杰、石磊、刘慧

项目简介:

本项目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围绕“数字融入”对老年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实践成效展开研究。在机制研究方面,基于CHARLS、CFPS数据库及广东省实地调研数据,运用交叉滞后分析等方法,揭示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演变轨迹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机制,并构建了风险预测模型等。在实践应用方面,针对数字新技术在基层老年健康管理的应用,以广州市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剖析基层新技术应用的困境,并提出基于价值共创的“数字融入”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同时,团队开展“百千万工程”科普行动,推动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生活。团队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上均取得成果,为推进积极老龄化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陈”风破浪,“肝”为人先——广陈皮护肝系列产品的开发》

作品类别:科技发明制作类

项目负责人:徐杰培

项目成员:翟梓潼、肖堉、李晓怡、李承璐、黄啟铧、滕冉、符思瑶、李佩佩、陈小晶

指导老师:蔡轶、韦敏燕、郑国栋

项目简介:

该项目首次提出广陈皮具有良好护肝作用,并通过大量体内外实验证实广陈皮黄酮类成分能够通过影响氧化应激、炎症等机制有效保护肝脏,是护肝领域内首次提出以广陈皮为核心原料进行护肝,为创新型护肝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该项目建立了广陈皮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获取优质广陈皮,降低原料成本;提出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广陈皮进行发酵,有效提高黄酮类含量;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有效提升黄酮类物质水溶性与生物利用度,便于口服吸收。三大技术为后续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成为行业标杆的潜力。目前团队已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具有一定的成果转化潜力。

《“疫”癌先锋——基于多靶点的新型抗PD-L1肿瘤疫苗研发与应用》

作品类别:科技发明制作类

项目负责人:傅伟淇

项目成员:潘嘉、李卓琳、李锦如、蓝舒琪、莫君毅、甘祖儿、黄焯邦、何绮雪、周游涛

指导老师:刘辉、唐小平、张雪雁

项目简介:

该团队创新性地将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人源化PD-L1片段、Th表位序列与佐剂(如GM-CSF或IgG1 Fc片段)融合为新型免疫原,并将其负载至树突状细胞中,研发出一种新型抗PD-L1肿瘤疫苗。该疫苗可同时激活特异性T细胞免疫并诱导机体主动产生抗PD-L1抗体,实现持久免疫检查点阻断,增强抗肿瘤效应。疫苗设计灵活,可根据肿瘤类型更换TAA,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适用于多种实体瘤的精准免疫治疗,具备良好安全性和临床应用前景。

二等奖

基础医学院《β-catenin介导的相分离通过调控活跃的染色质环结构集簇以促进结直肠癌生长》团队

药学院《基于Diels-Alder化学偶联策略高效制备pH敏感抗肿瘤聚合物胶束制剂》团队

基础医学院《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中Agrin-Lrp4通路通过腺苷信号限制颞叶癫痫发展》团队

卫生管理学院《智慧健康,触手可及:数智化视阈下健康管理类APP推广困境何以突围?——基于广州市40个街道居民使用意愿调研及策略优化》团队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急性白血病智能筛查与精准诊断系统》团队

备赛历程

本届赛事自筹备以来得到了学校的有力支持。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麟多次关心指导备赛情况,并到决赛现场为参赛团队加油鼓劲。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麟到决赛现场为参赛团队加油鼓劲

学校团委自2024年10月组织开展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在此期间共收到参赛作品209项。经专家函评、现场答辩,共有18件作品推荐至广东省终审,16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含2项专项赛作品)。赛前,学校团委制定精细化项目打磨培训方案,协调校、内外优质资源和技术保障,选拔优秀团队进行培育,先后组织多场培训会,通过一对一辅导、多轮次模拟答辩、演讲培训等形式全方位、全过程做好作品打磨工作,从赛制、选题、参赛作品撰写、团队协作、文本美化、答辩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培训指导,不断提升项目质量,为各项目团队备赛构筑“坚实后盾”。

有关专家为各项目团队提出指导改进意见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围绕双创人才培养中心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浓郁创新创业氛围,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青年成长发展沙龙”“科技之光青年讲堂·走进广医”“就业引航”等宣讲活动,深入挖掘有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同时积极打通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孵化通道,14个主体赛终审决赛项目全部转化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2个项目已在县域落地,项目将持续推进成果转化,发挥专业所长,服务地方所需,在积极服务“百千万工程”、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担当作为、贡献广医力量。

番禺校区: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邮编:511436)

越秀校区: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195号(邮编:510182)

欢迎关注广州医科大学公众号

联系电话:020-37103000      传真:020-37103099

版权所有:广州医科大学(2025) 粤ICP备05008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