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要闻

第二届中南-西南地区生理科学学术会议在我校举行

为深化中南-西南地区生理科学领域的学术合作,促进生理学、神经科学及疼痛医学研究的创新突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5月10日,第二届中南-西南地区生理科学学术会议暨2025年广东省生理学会/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年会暨疼痛医学研究论坛在广州医科大学番禺校区举办。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由广东省生理学会、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联合主办,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共同承办。

会议以“学科共融,知识转化”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者参会,共同探讨学科前沿动态与跨领域合作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王韵、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分委会主任委员冯霞、广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信文君、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曾颖如出席会议开幕式,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付晓东主持开幕式。

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曾颖如致辞

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曾颖如表示,学校高度重视生理学、神经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将其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交流合作、资源配置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引进了包括国家杰青、优青在内的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在生理学、神经科学、疼痛医学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学校将以此次盛会为契机,深化与各兄弟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借鉴先进经验,共同探索生理科学前沿领域,切实推动学科水平持续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回顾了自己作为生理学工作者的科研历程,强调生理学作为解码生命奥秘的基石学科的重要地位。他指出,中南、西南地区既拥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优势,又具备青藏高原的独特科研条件,为探索高原适应性代谢、神经疾病调控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天然实验室。科研工作者要面向临床需求开展研究,切实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避免“从文献中找问题”的倾向。希望与会同仁以此大会为契机,深化跨区域、跨学科的协同攻关,重点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托举,让科学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王韵讲话

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王韵在讲话中指出,中南-西南地区生理学联合会议这一创新性会议模式始于2023年11月在海南召开的首届会议,是由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发起的跨区域学术合作平台。会议特色鲜明,不仅涵盖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等科研维度,还重视生理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将西藏等边疆地区纳入其中,充分体现了学术共同体的团结互助精神。面对当前学科交叉融合带来的界限模糊现象,她希望广大生理学工作者要回归学科本源,聚焦生理功能研究,重视整体生理功能的探索。

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分委会主任委员冯霞发言

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分委会主任委员冯霞表示,作为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生,她深刻体会到在繁重的医疗工作中发现关键科学问题的困难。此次会议为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专家搭建了难得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捕捉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会议创新性地实现了生理学、神经科学与疼痛医学三大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这与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的科技创新理念高度契合。在医学研究面临新挑战的当下,她呼吁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加强协作,共同攻克关乎人民健康的重大科学问题。

广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信文君代表主办单位发言

广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信文君表示,学会一直秉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基础研究为抓手”的办会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促进中南、西南地区学术交流的平台,在保留各地区研究特色的同时,促进优势互补。通过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会议从最初的中南六省间的交流研讨,发展为如今覆盖全国11个省区的区域性学术盛会,不断推动医学研究创新发展。

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付晓东主持开幕式

会上,多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分享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曹鹏高级研究员以《机体防御反应的神经机制研究》为题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富强教授以《病毒载体的研发、制备与应用》为题作主旨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朱铃强教授以《阿尔茨海默病易感神经元退变机理研究》为题作主旨报告

重庆医科大学余华荣教授以《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为题作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王韵教授以《神经系统信号通路的研究——疼痛、神经发育、损伤修复》为题作主旨报告

西藏民族大学石镜明教授以《突出特色,为边疆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题作主旨报告

本次学术会议设生理教学、生理科研、神经-心理、情绪-情感及疼痛医学五大分论坛,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及青年科研人员围绕医学研究创新、前沿技术融合、教学能力提升等主题展开分享与研讨,通过对话破解学科难题,促进原创性成果产出,为医学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各分论坛

番禺校区: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邮编:511436)

越秀校区: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195号(邮编:510182)

欢迎关注广州医科大学公众号

联系电话:020-37103000      传真:020-37103099

版权所有:广州医科大学(2025) 粤ICP备05008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