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
其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主任医师何建行,附属清远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王贵清荣获 “全国先进工作者” 称号。
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

何建行
何建行从事胸外科医教研一线工作40年,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带领团队以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技术需求为导向,锚定建成世界一流呼吸医学中心目标,在医、教、研、防、转化等各项工作领域取得扎实建设成效。
医疗工作方面,何建行聚焦危及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肺癌与终末期肺病,创建以无创筛诊、无管微创、精准切除、复发风险分层预测和靶向治疗新方案为技术核心的“防-筛-诊-治-康”全链条肺癌精准化诊疗体系,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显著提升术后化疗效果,推动我国微创胸外科跻身国际领先地位。针对终末期肺病,创新胸部器官移植关键技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打破终末期肺、气管疾病治疗瓶颈。
教学工作方面,作为“南山学院”院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平台与资源优势,探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构建“三制三化三融合”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擦亮“南山班”育人品牌,培养具有“南山风格”的新时代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举办Tubeless大师班,面向全球开展高水平教学培训,累计招募来自全球六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员前来学习,在世界范围内教授中国技术、推广中国方案,赢得广泛赞誉。
科研工作方面,何建行长期深耕临床一线,始终秉持医学科研“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核心理念。针对疾病本身及疾病治疗给患者带来损伤的临床现状,通过探究肺癌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摸索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及麻醉、手术并发症等带来二次损伤的发生机制,探讨融合免疫-靶向-化疗一体的精准人群划分等系列科研课题,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中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肺部疾病的治疗效果,提出国际认可的肺癌精准切除标准与药物治疗方案。
预防工作方面,何建行积极推动全国肺健康计划:以广州为示范基线,在湖南、贵州、四川等全国多地铺开肺健康计划,推动肺癌在基层实现“早筛-早诊-早治-早康复”全链条管理,同时搭建“基层-二三级机构-区域中心”三级诊治网络,致力于践行“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疑难危重病不出域”的服务模式;通过系统筛查及医学科普,进一步提高居民的肺癌早防意识,极大提高示范区肺癌早诊率及肺癌五年生存率。
转化工作方面,何建行秉承“顶天立地为人民”,坚持科学研究必须落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上的理念,对比东西方人群的生理结构与特点,结合我国医务人员的临床操作习惯,转化了一系列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电凝钩、切割缝合器、胸腔引流瓶、中频康复仪等手术及康复器械。根据中国人群的体表面积及饮食结构,因地制宜调整国外的用药方案,建立符合中国患者特征的用药方案。

创新工作方面,何建行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矢志创新,以技术为驱动内核,持续精进医疗技术,取得“术式创新-人工智能创新-大数据创新”的系列突出成果。在术式创新上,作为在国内率先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根治术的团队,2009年实现胸腔镜胸部肿瘤手术全范围覆盖,2012年实现全腔镜下气管隆突手术,推动微创胸腔镜技术在我国胸外科的推广及应用实践。为进一步贯彻微创理念,2011年在切口创新的基础上推进了包括自主呼吸麻醉、管道管理等方面的围手术期微创,提出了无管外科理念,国际首创“无管”胸外科手术,将部分胸外科手术进化为日间手术,并将无管技术推广到骨科、移植科、泌尿外科等,开创我国无管外科体系技术的建立与发展,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在人工智能创新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深度学习,将神经卷积网络算法等技术应用至肺癌的诊断与治疗之中,开发了无创肺癌筛查算法体系,裸眼3D手术显示系统,全面助力患者快速康复。国际首创蛇臂单孔手术机器人,拓宽手术机器人的适应症及应用场景,减少患者损伤。在大数据创新方面,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为基础,创建肺癌大数据平台,通过关联CT影像,手术实时进展图像分析构建了元宇宙胸外科手术系统,实现肺癌手术时间最短化、无漏可视化、精准切除化。
附属清远医院——王贵清

王贵清
王贵清始终坚守临床一线,以精湛医术和仁心大爱诠释医者使命。同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尽责。近年来,他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做出贡献,推动区域卫生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领航,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自2022年担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后,王贵清全身心投入到医院的改革发展之中。他深知,制度是医院发展的关键支撑。针对存在问题,他带领团队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为增强员工动力、提升专业技术、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改善运营管理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同时,大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全力营造“爱院如家、奋勇争先”的文化氛围,全院上下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在新制度体系保障下,医院发展成绩亮眼。先后获评“2023年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集体”“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简称“国考”)中,医院连续实现突破:2022年,全国排名从第270名跃升至第164名,提升106位;2023年,在全国1588家三级综合医院中,首次进入前10%,获评A+等级,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学科建设同样实现重大突破。2024年,泌尿外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获50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填补清远西医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空白;近两年,10个专科获评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门诊服务量、出院人次、手术例数等医疗服务量快速增长,其中“国考”最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医院综合技术实力的最重要指标——四级手术量年均增幅超30%。
获得院外科研经费也迎来爆发式增长,2023年获得院外科研经费2656万元,同比增长48%;2024年达到6141万元,同比增长131%。教学水平同样提升明显,2024年培养的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升研率达到76.27%。
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五级评审,进入全省先进行列;2024年,粤北首个“全国手术机器人标准化操作培训中心”“机器人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机器人远程手术示范基地”落户该院,已完成机器人手术超百台,为医疗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履职为民,践行代表责任担当
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王贵清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无论工作多繁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参加人大组织的活动,深入基层,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围绕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基层医疗服务提升等民生问题,他提交多份切实可行的建议,其中“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建议”被采纳,写入了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先后以业务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的身份,坚守抗疫一线,与全院医护并肩作战。从统筹医疗资源调配,到优化患者救治流程,他始终冲在最前方,推动清远成为广东省确诊病例率先清零的地级市。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被评为“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被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家庭医生在线评选为“南粤好医生”和“抗疫好医生”。
作为骨科专家,王贵清深耕临床一线,率先在清远开展二十余项国内先进技术,以第一完成人获3项清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斩获多项科研奖项、专利,发表45篇专业论文。在他的带领下,医院骨科从一个50张病床的病区,发展为拥有4个病区、200多张病床的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即便担任主要领导后,他仍坚持每周出诊1天,完成一定数量的手术。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8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正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名。
帮扶基层,推动城乡医疗均衡发展
2014-2021年,已是副院长的他除了分管本院管理工作外,还兼任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医院总院长和连山县域医共体理事会理事长。他锐意改革,创新管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调动员工积极性,让濒临倒闭的医院重获生机。2016年,连山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县域内住院率从2015年的65%提升至2019年的90.9%,从全省倒数第四位上升到全省第七位,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受到当时南方日报等省市媒体的广泛报道。目前,附属清远医院正持续帮扶6家基层医院,全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