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从“输血”到“造血”,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广东省2021年柔性援疆医疗工作队”的队员们凭着无私和大爱守护着喀什地区百姓的健康,为祖国边疆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注入了强大动力。据了解,近年来,我校各附属医院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多批次派出多支医疗队到新疆、西藏等地进行医疗帮扶工作,造福当地百姓健康。
9月26日,广州医科大学响应党中央“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治疆方略号召,按照广东省卫健委、广东对口援疆前方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广东前指”)的部署,选派解龙昌等5名医疗专家与省内其他市医疗专家组成的“广东省2021年柔性援疆医疗工作队”远赴万里之外的西部边陲重地喀什,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医疗援疆工作,其中解龙昌教授被选派为整个医疗队的队长。
广医援疆医疗队克服了自然环境、饮食习惯及言语沟通等困难,聚焦民族团结一家亲、助推边疆医疗进步的目标,在医疗技术、质量管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巧干、实干加苦干,为喀什地区及南疆的医疗进步做出了珍贵的贡献。
援疆医疗队受到喀地一院的热烈欢迎。

9月27日,喀地一院院领导与“广东省2021年柔性援疆医疗工作队”全体队员合影

12月9日,工作队广医队员合影
解龙昌队长一向严肃组织生活,善于促进凝心聚力。他积极倡导援友们做好科室安排的本职工作外,要主动“找事做”,积极发挥特长创造性援疆。在解龙昌队长的带领下,五名广医援疆医疗队队员和广东省其他援疆医疗队员一道牢记广医的殷殷嘱托和前方边疆群众的热切期盼,发扬广医人精神和南山风格,来到喀地一院便积极深入各自科室开展一线调研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及后方医院优势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
工作中,他们严守工作纪律,攻坚克难,把广医好的经验做法、精湛的医疗技术播撒在南疆的大地上,为喀什地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生活上,他们自觉维护民族团结,重品行、作表率,遇到问题多沟通、多交流,相互尊重、相互扶持,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广医医疗队的良好形象。队员们,一起下基层讲座、一起参加义诊、一起合作手术,一起受聘科研顾问,抓住一切机会为当地服务。工作得到喀地一院领导及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的肯定。

11月4日,解龙昌(右五)、薛兴阳(右一)等赴疏附县进行学术交流

10月23日,薛兴阳、周燕玲、钟晓声赴岳普湖县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义诊活动

11月26日,薛兴阳、周燕玲主任受聘喀地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科研顾问

10月22日,薛兴阳、钟晓声主任联合当地医生为患者手术
薛兴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
来到喀地一院第一时间,他就暗下决心,要在临床技能、临床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以己所学尽力助力喀地一院取得新的成绩。医疗方面,他积极协助科室开展微创胸外科手术,尤其是科室相对薄弱的胸腔镜微创肺及纵隔肿瘤手术及良性肺病变手术。协助科室规范胸部恶性肿瘤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使科室胸腔镜微创肺及纵隔肿瘤手术水平及胸部肿瘤规范化治疗水平明显提高。科研方面,他通过合作申报科研基金带动科室科研发展,开展临床科研讲座分享科研经验、课题申报、课题实施及结题相关知识。受聘科室临床及科研顾问。参与医院课题评审,多种形式助力医院及科室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方面,他开展临床业务讲座,同时分享研究生及规培医生等带教工作方法,提高科室教学水平。除此之外,他还参加基层医院讲座,基层义诊及送温暖活动。总之,在医教研及服务基层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深度援疆,提高了当地医院医教研水平,扩大科室及医院影响力,服务当地百姓。

10月11日,薛兴阳主任(左一)带领科室团队为患者行胸腔镜微创食管癌手术

10月11日,薛兴阳主任(左一)带领科室团队为患者行胸腔镜微创食管癌手术
周燕玲(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儿少科):
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逐渐上升,并且呈低龄化趋势。周燕玲主任观察到喀什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就诊患者中有很多是儿童青少年,就制定了详细全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早期识别--评估--诊断--治疗体系,开展临床查房,手把手带教,每周讲授一次理论课,逐步提升了当地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诊治能力。每周一次门诊坐诊,她耐心、专业的问诊方式,患者都愿意诉说心理感受,积极配合治疗,并吸引了大量患儿来就诊,常常出现一号难求。在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中,她介绍“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早期识别与早期诊断”“抑郁障碍治疗新进展”,整体提升基层医护工作者对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识别与治疗技术水平,为南疆地区的精神卫生服务贡献广医力量。另外,她充分发挥临床科研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当地临床一线人员开展临床研究,利用日常工作中唾手可得的临床资源撰写科研文章,并受邀到创伤骨科、心血管外科、康复医学科、内分泌等科室指导临床科研工作,激发了大家对临床科研的热情,使临床工作锦上添花。

10月11日,周燕玲主任在进行三级查房

10月13日,周燕玲主任培训儿少精神疾病诊疗规范
钟晓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喉科) :
到达喀地一院后,他立刻展开实地调研,充分了解耳鼻喉科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好传、帮、带。他组织教学查房,主持疑难病例、危重病例讨论,提高诊断水平。定期举行了全科小讲课,充分调动科室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开展专科操作训练,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操作质量。分析科室中手术的开展情况,对于其中的不足提出指导意见。他带领耳鼻喉科医生首次开展耳内镜下右耳鼓室、乳突切开胆脂瘤切除、外耳道成型、鼓室成型、听骨链重建、外耳道重建等手术。在手术台上,了解科内手术医生的技术及缺点,针对不同医生存在的问题逐个指导和解决。他认真备课,耐心讲解理论,帮助喀地一院耳鼻喉科同事提高理论、技术、能力,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促进了喀地一院耳鼻喉科的发展,让当地人民群众直接受益。他参加了广东援疆专家及2021年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组前往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岳普湖乡英买力村开展的题为“义诊下乡行-健康进万家”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大型义诊活动,将健康服务送进美丽乡村。

10月12日,钟晓声主任(左一)为患者行耳内镜下中耳胆脂瘤微创手术

10月23日,钟晓声主任在岳普湖“民族团结一家亲”义诊活动现场
赖妙玲(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
病理医生被称为是“doctor's doctor”,而每一份准确的病理诊断报告都离不开每一张精准的病理切片的制作。赖妙玲到了喀地一院后,很快就投入到病理技术工作中。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科室的大部分同事都是刚接触病理技术不久,且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技术培训。为了使病理技术员的操作更加规范,赖妙玲积极手把手教学、示范,使他们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质控必须常态化,这样才能提高病理切片的质量。每日完成制片后她都带领科室的技术员对当天的切片进行质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提高大家的理论水平,她制定了病理技术相关知识的一系列课程,开展每周小讲课。另外,安排了科室的同事授课,为同事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赖妙玲深知“授之以渔”的重要性,她也是这样做的。她深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病理科的技术工作流程更加规范,技术员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理论知识越来越扎实,制片质量也越来越好,为病理诊断医生提供一张精准的病理切片。

10月20日,赖妙玲主管技师在进行冰冻切片手把手带教

10月28日,赖妙玲主管技师进行课内业务学习
解龙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解龙昌教授作为队长又是队里的“老大哥”,事无巨细地关心着每一位队员的工作及生活,并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鼓励大家“我们在这里时间有限,大家除做好科室安排的本职工作外,要主动‘找事做’。”队员们纷纷响应,组队去基层学术交流、下乡义诊、去其他科室进行专题讲座等。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及能力得到了院方的肯定及信任,也把一些诸如乡村医生公益培训、院级规培师资培训老师及小讲课督导等重要任务安排给柔性援疆医疗工作队。在他的引领下,柔性援疆医疗队形成了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工作上“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团队氛围。解教授在眩晕相关疾病诊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提高喀地一院神经内科对眩晕相关疾病诊治的整体水平。解教授除对眩晕患者进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外,还很快制定出每周一次的眩晕理论及实践系列培训计划。无论是解教授查房带教还是理论授课,科室主任、医疗组长、住院医规培医师都积极参与,神经内科掀起了学习“眩晕”的热潮。解教授这样说“我们喀地一院也是教学医院,我们都应该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每天的日常工作中。让眩晕精准诊治技术能真正在南疆生根、开花、结果。”

10月8日,解龙昌教授在进行三级查房

10月20日,解龙昌教授现场培训前庭系统查体方法
广医援疆专家们带着满腔家国情怀,带着广医的嘱托,紧密团结本地同道,把喀什当作自己的家,在医疗上倾情帮扶,在科研及教学上尽心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后方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受援的喀地一院,促使医院及科室在临床水平、平台建设、科研及教学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为医院及科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这次援疆之行即将结束,面对未来,广医援疆医疗队队员纷纷表示将继续提高政治站位与为人民服务意识,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再出发,为国家稳定边疆战略、广东援疆计划、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健康贡献更多更大更强的“广医力量”,真正让广东医生成为喀什群众心中有口皆碑的“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