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题记

犹记得,17年前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钟南山院士那句“把危重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至今仍回响在人们耳边。临危不惧、实事求是、直言不讳,让他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英雄。17年后,面对未知的病毒,他再次出征,星夜逆行武汉。他的一句“大家全国的帮忙,武汉肯定能够过关的”,给疫情下的人们以信心,以底气。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他带领团队与无数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人们一起,筑成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脊梁”。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有媒体曾评价:“钟南山之为钟南山,贵在一贯。一贯地有益于人民,一贯地有益于社会,一贯地有益于家国。”这“一贯”,便是南山风格、南山精神。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早在1996年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不久,《广州日报》就以近万字的篇幅报道了他的事迹,并把他的思想作风、职业精神、人格力量和治学态度概括为“南山风格”。报道中这样写道: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美德。是的,那勇于开拓的品格,严谨朴实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那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始终贯穿在他全部工作之中。这也就是广东地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乐于称道的‘南山风格’。”
有记者在采访中问钟院士 “南山风格”的内涵,钟院士将其概括为:奉献、开拓、钻研、合群。在他的人生信条里,“奉献、开拓、钻研、合群”这八个字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许,我们可以通过细细品读这八个字,明了他“敢医敢言”背后所藏这“一贯”之精神。

奉献——赤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奉献,源于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钟院士曾向学生提起:“在我将要回国的时候,导师的挽留、爱丁堡的挽留,的确使我心潮澎湃!是的,那优越的条件,精良的设备,高层次的学术水平,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我来自中国,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在经受了歧视,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后,我更能深深地体会科学家巴甫洛夫的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国界’……当我回到珠江边的时候,我的心才真正踏实。”今年1月18日,钟院士接到国家卫健委的电话后马上跟助理说:“今天必须赶到武汉。”他强调:“国家的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国家需要我们去,我们必须今天就去!”当回忆起武汉战疫最艰难的时刻,钟院士说他身处武汉的学生曾发信息给他,讲述武汉居民们在家唱国歌、高喊“武汉加油”的情景,说着说着眼眶都红了。荣获“共和国勋章”后,钟院士表示:“一个民族,关键是有一股气,这股气要是一直存在的话,我看这个民族就不可能被打倒。”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正是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使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人民的英雄。
奉献,源于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钟院士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常常废寝忘食地进行医学研究、做实验、写专著;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病人求助,他都毫不犹豫外出行医。做父亲这样的人,是钟院士从小就树立的信念。正是这个信念,使得他带领团队勇挑重担,临危受命。17年前,他那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使广医成为抗击“非典”的技术核心与攻坚重地,成了非典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保证。17年后,84岁的他再度出征,勇敢逆行、不畏艰险,探寻破解路径、分享治疗方案……他带领的团队,一部分第一时间驰援湖北当地的重症监护室,一部分坚守大本营救治重症患者……他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在抗击“非典”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钟院士和他团队的奉献精神彰显的是对社会的道义责任与历史担当。
奉献,源于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央视今年“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上,钟院士深情地说“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给学生上课时,钟院士总是讲:“我们是医生,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院士、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无论获得多少国家级的头衔和荣誉称号,顶着多少光环,医生,仍是钟院士最为看重的身份。他常说:“我不过就是个大夫。”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在熠熠生辉的光环后更显得难能可贵。他说:“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医研专业越来越热爱,对提高专业水平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个动力来自对病人求生愿望的理解,来自对解除病人痛苦的责任感,也来自为病人治好病后所得到的安慰和鼓励。”正是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和甘于奉献的赤子之心使他成名之后仍淡泊名利,孜孜不倦地追求。今年9月17日,钟院士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署名文章。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荣获“共和国勋章”后,他向习近平总书记主动请战,参与疫情防控平台的建设。赤子的执着、医者的初心成就了钟院士不平凡的功绩。

开拓——对理想的执着与对卓越的追求
开拓,源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钟院士曾多次提到他中学老师说的一句话:“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他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任何理想和追求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完全跟物质的东西相关。假如他有所追求的话,其他东西就会变得很次要,他的韧劲就会很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朝前走。我这辈子经历了这么多,每一次都是非常艰难的,但是每一次都能够战胜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有一个追求。他说:“始终不安于现状,这好像是我生命的主轴……假如每个人都能这样,这个社会就会进步很快,国家也会进步很快。”他始终用行动践行着对国家之爱、人民之爱、生命之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开拓,执着向前。
开拓,源于追求卓越的拼搏韧劲。钟院士曾担任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当时曾有人对他说,广医要赶上省部级的大学实在太难了。但钟院士并没有这么想。他大力倡导体现广医初创时期师生风貌的“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并经常为周围的人打气鼓劲,鼓励他们自信地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他常说“少一点自卑感,多一点自信心”,“承认落后,不甘于落后,卧薪尝胆,告别落后”,“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别老在自己短处上转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应该敢于创新、敢于怀疑、敢于突破”。他说:“广医确实不大,但我们不一定要学那些先进医学院校一样急于全面开展,我们可以突破一点,打到全国去。应该有这个信心和志气。”凭着一股拼搏劲头,一种追求卓越的韧劲和“小中做大”的冲劲,钟院士带领的广医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台阶。
开拓,源于培养一流人才的坚定信念。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一直站在医学教学第一线的钟院士进行了医学教育改革。2013年创办的“南山学院”,一改传统医学院校的大班授课、实践不足的弊端,实行小班教学,鼓励动手实践,增加师生互动。在国内率先开展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器官系统课程整合教学模式,通过典型病例,从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到治疗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多个学科知识,提倡“全程导师制、重英语、强人文、强科研、早临床”。结合双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临床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开班仪式上,钟院士说:“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在钟院士和广医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奖。他带领的呼吸学科教师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南山学院教师团队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80岁生日时,钟院士曾表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大一些,更好一些,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在这里得到更好的发展。”说着说着,不禁掉下了眼泪。培养出一流的医学人才,一直是钟院士心中坚守不渝的信念。

钻研——实事求是的态度与“顶天立地”的追求
钻研,源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为取得吸烟与健康问题相关研究的可靠资料,钟院士就用自己身体做实验。17年前抗击“非典”时,他亲自检查每一位病人的口腔,坚持实事求是,勇敢地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他说:“我们尊重的是事实,而不是权威。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在病原体之争的全部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对事实负责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促成广东省决策层坚持和加强了原来的防治措施,这也是广东省取得非典患者病死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重要原因。钟院士常对学生说:“看事情或者做研究,要有事实根据,不轻易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观察。”
钻研,源于对未知领域的孜孜求索。在回忆父亲时钟院士说,父亲一生都在追求未知数,他总是在寻找什么。非典时期,曾有记者问他:“你这样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钟院士回答道:“为了追求一个未知数……想把自己这个领域的问题搞清楚。”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类前所未见的传染性疫病,钟院士带领专家团队夜以继日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凌风知劲节,负霜见直心。凭借一股“狠劲”,钟院士带领团队夙兴夜寐,与时间赛跑,开展病毒溯源、新冠临床特征、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肺炎、新冠病毒疫苗等研究,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目前研制的3类疫苗正取得新进展……
钻研,源于“顶天立地为人民”的科研追求。钟院士常说:“做科研要‘顶天立地为人民’。‘顶天’就是要抓住国际前沿理念、攻关国家急需的项目,‘立地’就是要能解决老百姓的需求,‘为人民’是指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病,钟院士就视之为对自己学术研究的一个挑战。他做研究最鲜明的特点是基于临床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研究解决问题。他不会为发文章而随便选题,而是选择研究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新理念——未能转化造福社会的科研成果还谈不上是真正的“创新”。他说,病人急需我们用科研帮忙解决问题,我们就要甘于坐冷板凳,勇于钻研。

合群——能干善干与团队协作的精神
善干,个人在集体中的合群性。钟院士在担任广医校长时经常强调学生要“学做人、学本领”,强调合群。他常说,只有胸怀宽广,凝聚一帮人,团结一帮人,才能把事业干好。他认为,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五干”精神:肯干、能干、善干、恒干、敢干。其中“善干”指凝聚力,指善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在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发现团队每个成员的优点和长处,将团队凝聚成一个整体,进而发挥团队最大的力量。
协作,科研和医疗中的合群性。在科学研究中,合群协作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钟院士常说:“重大的创新靠协作,协作的前提是共赢,协作的成功靠号召力。号召力的素质一是有明确的目标,同时要有合群的风格。”他曾表示,给病人看病,不是靠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而是靠他组织大家来解决问题。在他看来,医德好最重要的涵义是要解决病人的具体问题,要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自己不能解决的就找人解决。他曾谦虚地表示:“我其实没有多大本事。我对自己这一样懂得多一点,其他方面像心脏、胃肠、肝脏等,我根本不懂。”每次大查房,钟院士都协调组织多学科专家,从不同角度联合诊断。“最多的时候有8000多人一起参加视频查房,其中还有国际专家,经过讨论百分之八九十都能解决问题。”他说,靠一个人钻研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医学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交叉、融合,很多的科研项目需要多中心的团队大协作,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如果没有团队精神、没有协作能力的话就很难成功。
全球合作,应对疫情的必然要求。面对疫情,钟院士大力倡导的国内、国际大协作,同样是其“合群”精神的体现。早在2003年,钟院士就曾在表示,面对人类共同的疾病,国际间的大协作非常有必要。今年3月18日,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上他又强调,国家之间要互相合作,“任何一个国家没控制好,这个地球就不安宁”。应对疫情,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形成联防联控机制。5月8日,以“战疫无国界”为主题的全球抗击新冠病毒肺炎联盟首场研讨会上,钟院士与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耶鲁大学的公共卫生专家进行对话时指出:“我们处于同一个世界,在这场全球抗‘疫’战里,世界各国都在一个战壕里……全球合作抗疫非常必要。”面对来势迅猛的疫情,国际社会尤其需要将团结合作落在实处,携手应对疫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首广州医科大学近年的发展历程,“南山风格”已经成为了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医人的心中,“南山风格”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转化为一种力量,为师生们增添困难中前进的勇气,指明学习的方向。面对未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广医人将继续发扬“南山风格”,学习钟院士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沿着钟院士带领大家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秉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巍巍南山,山高水长;
吾辈仰止,景行行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