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在线讯 在钟南山院士指导下,我校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金存教授团队联合有关合作单位,建立了首个新冠肺炎非转基因小鼠模型,此动物模型可应用于新冠治疗药物效果评价、疫苗效果测试及新冠致病机制等多方面研究。6月10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

疫情早期,虽然我国新冠病毒毒株已分离,但由于国内外相关转基因小鼠保有量有限,繁育耗时长,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我国COVID-19肺炎诊疗方案、药物、疫苗和致病机制体内验证受到一定影响。为推动解决上述科学难题,我校团队与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P3实验室)、美国爱荷华大学、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团队开展合作,通过研究建立了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动物模型,小鼠在SARS-CoV-2感染后,肺脏中可检测到高滴度新冠病毒,并出现体重下降和类似新冠肺炎病人的临床病理表现。
进一步研究发现,I型干扰素在新冠病毒感染中起到保护作用;在此模型中,新冠病毒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病毒特异性T细胞应答及体液免疫应答。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团队利用此小鼠模型评价了新冠感染康复者血浆和瑞德西韦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给予血浆治疗和药物组的小鼠肺脏病毒滴度均明显降低,且病理损伤减轻。
本模型相比传统受体转基因小鼠模型,构建周期短(2-3周),不需要特殊繁育,可用于多种基因修饰小鼠动物模型构建;且技术方法简单,易于重复,适宜大规模推广,有利于我国抗病毒药物、抗体、疫苗的应急验证及致病机制研究。成果已在我国多家单位广泛共享,有效缓解了我国COVID-19肺炎动物模型缺乏的难题。
赵金存教授为本研究Lead Contact,爱荷华大学Stanley Perlman和Paul B. McCray, Jr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我校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孙静博士等以及爱荷华大学、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本文并列第一作者。该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SARS-CoV-2防治应急专项以及广东省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741-8?rss=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