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在线讯 3月18日下午,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疫情防控广医一院专场新闻通气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广医一院党委书记黎毅敏,广医一院院长黄锦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金存就广医一院疫情防控及临床救治情况,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情况,新冠疫情国内外防控形势和国际合作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等相关负责人,学校党委书记冉丕鑫,以及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广东卫视、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等中央、省市媒体和欧洲新闻图片社、波兰通讯社、日本NHK广播电视台等众多国(境)外媒体的新闻记者参加了通气会。通气会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主持。

广医一院院长黄锦坤介绍了医院的历史沿革,介绍了医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情况。他说,近年来面临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医院都冲锋在前,完成国家交予的各项救治任务。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院是广东省、广州市首批定点收治医院,再次实现了“把最危重的病人送来我们医院!”的担当与诺言。黄锦坤表示,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医院医护人员在党旗的引领下,紧跟着钟南山院士的步伐,逆行而上,在广州、武汉两地五家医院,在国外伊拉克防疫一线,他们始终坚定笃行、不畏艰辛投入疫情防控特别是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救治。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广医一院和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充分整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与临床救治应用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重要作用,积极投身于抗击新冠疫情科学研究的紧急攻关中。他从“病毒的溯源、分类、传染力及毒力研究”“首个全国范围的新冠临床特征研究”“诊断用抗体研究”“抗新冠病毒治疗方法筛选”“人工智能应用与预测模型构建”“新冠病毒疫苗相关研究”“创新临床转化应用”“撰写并发表诊治防指南、指引、专家共识”“国际防治经验交流”九个方面进行介绍。

随后的记者提问环节,黄锦坤剖析了广医一院在国家两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都大显身手的原因;何建行分享了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协同联动科研攻关的经验;赵金存回答了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新冠病毒基础研究方面进展的提问;黎毅敏介绍了医院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抗疫一线的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全球性大流行。这个病毒有什么特点?中国的防控经验有何值得借鉴之处?国内如何防控输入病例?钟南山院士对中外媒体最关心的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

钟南山院士表示,新冠病毒有自身的特点,引起细胞免疫系统破坏,从而造成肌体炎症发展,传染性很强,死亡率比较高,目前我们对它的传播途径和临床特征有一定了解,但现在很多问题都还没有完全摸清楚,目前也还没有特效药和针对性的疫苗。
我国把人的生命健康和平安放在第一位,进行联防联控,从源头预防,这是最古老但有效的方法。往后很重要的是,不能靠所谓的“集体免疫”解决问题,冠状病毒并非一次感染终生免疫,现在还没有这种证据。下一步是要生产出有效的疫苗,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目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当前要高度警惕境外输入病例,做好相关防控工作。钟南山表示,海外疫情主要处于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的病例传染性很高,一点都不能放松。”他建议,对输入病例进行核酸检测,尤其是鼻咽拭子检测,准确率更高,IgM-IgG联合抗体检测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钟南山院士说,传染病防治需要国际通力合作。中国走得早一些,有经验也有教训。目前,国外确诊人数超过11万,中国病例停留在8万多。通过国际交流合作,一些国家已经改变防控战略,通过交流减少其他国家走弯路,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