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医在线讯 11月14日,国际著名期刊Cell(《细胞》)刊发了我校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张玉霞、杨敏、龚四堂团队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白凡团队关于儿童结肠炎或炎症性肠病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成果“Mucosal profiling of pediatric colitis and IBD reveals common pathogenic and therapeutic pathway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10.027)。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黄冰、王俊、耿岚岚、梁会营和北京大学陈章华为并列第一作者,张玉霞、杨敏、白凡和龚四堂为通讯作者。
儿童慢性结肠炎和炎症性肠病(PIBD)的发病率近年来迅猛提高。该病存在多个临床亚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氏病(CD)药物治疗无效率高。病情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高额的治疗费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运用于临床,但仍不清晰的PIBD免疫致病机制是阻止这一需求的绊脚石。为此,合作团队利用深度免疫分型并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体外、动物和临床实验,对儿童非疾病对照、慢性结肠炎、UC和CD的肠粘膜主要的免疫/非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胞内第二信使环状单磷酸腺苷(cAMP)的缺乏会导致免疫微环境发生紊乱,从而促进儿童结肠炎或IBD的发生发展,主要表现为肠粘膜富集大量的磷酸二酯酶4B(PDE4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表达的巨噬细胞,CD39在结肠上皮T淋巴细胞中发生下调,以及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并释放血清素(5-HT)。为此,合作团队利用靶向PDE的临床药物双嘧达莫(也称潘生丁)在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实验中证实可以恢复肠道的免疫稳态,有效治疗儿童结肠炎,并可能在儿童UC和CD的治疗中发挥作用。第二信使激动剂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将为儿童和成人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开拓新的领域,并能够节约大量医疗成本。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1742109, 31770978, 31722003, 31770925, 31370847,81770552)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