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要闻

张志愿院士做客广医学堂 勉励同学走好从医之路

    “机会面前并非人人平等,个人素质决定了获取机会的能力。”

    9月8日下午,张志愿院士做客广医学堂,以“我的从医之路”为主题向全体大一新生分享了他几十年的从医历程,同时勉励同学们走好自己的“从医之路”。本期广医学堂在番禺校区礼堂举行,罗健东副校长主持,全体大一新生参加了讲座。教务处、口腔医院等相关部处负责人和学生办老师参加了本次讲座。
 

    只争朝夕:珍惜学习时光

    张志愿院士首先向各位同学进入大学学习表示祝贺。他说,报考医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需要终身学习,还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随后,他回忆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年轻时恰逢特殊的历史时期,使他懂得了求学机会来之不易。正式向学医之路迈进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钻研技术,在医院轮转期间更是以医院为家,经常24小时学习工作,9年时间练就了过硬的手术基本功。临床实践过程中他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为继续充实自己,他白天忙工作晚上坚持苦读,36岁时顺利考上了研究生,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指出,当今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才和知识的社会,所以同学们更要珍惜大学宝贵的青春时光,好好学习,多提问题,为做一名好医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走好自己的从医之路。

    医者大爱:责任感催人奋进

    张志愿院士为同学们介绍了他在口腔颌面方向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他为了攻克口腔颌面的血管畸形这一难题,开创性地使用了经导管超选择动脉栓塞这一治疗方法,并开拓了“双介入”、“五步法”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其中高位颈动脉重建术为国内首创。他说,推动着他去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动力就是不愿病人受病痛折磨的医者仁心。张志愿说,每当他看到病人康复,心中就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因此,一位好的医生除了要有耐心和自信心,更要有责任感和成就感。巨大的成就感,激励着他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带领国内的口腔颌面技术走向国际领先的地位。张志愿院士还反复强调作一名医生,要有爱心与同理心,时时为病人着想。

    立志成才:青春要勇于担当

    作为一名从医42年的老医生,张志愿院士勉励同学们,在进入大学后就要立志。只有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他以自己学生为例告诉同学们,机会面前并非人人平等,个人素质决定了获取机会的能力。他以我校钟南山院士在“抗非”期间,不顾生命危险抢救病人的事迹为例,勉励同学们要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心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张志愿院士尤其强调“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他认为,做医生最不能缺少感恩之心,而没有老师的教导就没有今天,一个人无论走多远,老师的教导栽培之恩永不能忘。张志愿院士提到,他的师长前辈们如张涤生、邱蔚六、戴勊戎等院士在事业心、责任心、敬业心等方面都做出了榜样。

    最后,张志愿与同学们现场互动,就医生的事业心、医患关系和心理学的发展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张志愿院士简介

    张志愿,一级教授,特级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重点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主编,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传承和发展者之一,长期从事口腔颌面部肿瘤与血管畸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侵犯颅底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以及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疗方面独树一帜。 

(宣传部)

番禺校区: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邮编:511436)

越秀校区: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195号(邮编:510182)

欢迎关注广州医科大学公众号

联系电话:020-37103000      传真:020-37103099

版权所有:广州医科大学(2025) 粤ICP备05008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