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要闻

我校传染病专家张复春教授谈公共卫生与协同创新

    张复春教授来自我校附属市八人民医院,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医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新突发及重大传染病临床研究。今年,张复春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校开展寨卡病毒病的协同创新研究,并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Lancet ID(《柳叶刀•传染病》)和Cell(《细胞》)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近年来,新突发和重大传染病严重危害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与社会安定,我们通过临床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努力解决寨卡等传染病疫情带来的相关公共卫生及科学问题。”张复春说。
    全球首次直接从尿液中获得寨卡病毒并发现其可影响雄性小鼠生殖系统
    今年的2月12日,正月初五,正值举国同庆的春节假期,市八人民医院值班人员突然接到广州机场通知,收治一位从南美归国的疑似寨卡病例。1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患者的样本进行复核检测,确认本病例属于我国第二例(广东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
    张复春表示,自己近年主要从事登革热等临床研究,我国首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即由他牵头制定,相关的经验为对付寨卡病毒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说,“在给广东首例寨卡病人急性诊治的同时,立即召集相关科室开会,设计临床研究方案。”为摸清寨卡病毒病的临床规律,并为下一步寨卡疫情防控抢得先机,市八人民医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迅速组织开展联合应急科研攻关。
    结果,此次研究成果“Excretion of infectious Zika virus in urine”于5月12日在Lancet ID在线发表,该文第一作者即为张复春教授。Lancet ID是世界上传染病领域最高水平的专业杂志,其为此篇文章特地启动绿色通道,投稿一周即予采纳。Lancet ID缘何对此如此重视?
    对此,张复春介绍了文章的两大意义:一是发现了寨卡病毒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二是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寨卡病毒对人类健康可能存在的影响。
    “本例病人2月12日收治入院后,病毒血症只持续了较短时间,这与国外的报道不一样。不过在尿液和唾液中仍可检测到病毒核酸,于是我们转向患者的尿液中寻找突破”。他说,在患者的知情同意和主动配合下,医护人员定期细心采集患者各种体液标本,研究生专人负责留存其晨尿等标本进行低温保存,军事医学科学院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经连续多日辛勤工作,在2月21日直接从尿液中获得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基础上,2月25日成功分离出活病毒。
    张复春指出,“这是中国首次获得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也是全球首次直接从患者尿液中分离获得寨卡病毒”。这为病毒的溯源和了解其进化规律、研究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可用于指导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使中国在全球寨卡疫情防控中占得先机。寨卡病毒病近年在几十个国家发现疫情,全球则有上百万例,“尽管病情不重,但这属于国际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尿液中发现活病毒,提示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尿液传播,这对其传播途径的研究及防控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张复春对寨卡病毒病的研究并未因此停息,而是不断向前推进。11月底,研究成果“Zika virus causes testis damage and leads to male infertility in mice”于Cell主刊在线发表,张复春为文章的共同作者。“研究发现寨卡病毒引起小鼠睾丸损伤并导致雄性不育。寨卡病毒病看似较弱,但实际上不简单,严重的话,甚至有可能影响人类延续。”他说,“本研究是联合中科院高福院士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李向东教授等团队协同创新取得的成果。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会持续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同时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
    责任担当是永恒的精神传承
    防治新突发传染病之难:在于其“新、突发、传染”,它意味着医生并不了解其特点、规律,并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忽然出现、爆发并可能引起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稳定。面对此类疾病,张复春坦言压力主要有三:一是诊疗压力,“这类疾病有很多未知数。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隔离?快速应对这种挑战是巨大的。在短时间内,我们需要总结经验、做好治疗方案,并且对其他医院以及全社会进行指导”;二是院内感染防控的压力,在救治病人的同时,必须做好隔离防护,预防医务人员感染;三是社会压力,“传染病事关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减少传染源、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保证社会稳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14年应对广东登革热特大疫情,面对的压力也不是一次两次。作为传染病专家,张复春深感责任之重:“广州地处热带,也是祖国的南大门,而且市八医院是新突发传染病的定点收治医院,守好公共卫生的南大门,我们责无旁贷。” 
    他说,所取得的成果与社会的支持和师长的指导分不开。“社会给我提供了工作平台和施展才华的机遇,使我能够以自己的能力为传染病防控做出贡献,回报社会。师长给予我们指导、关心和支持,比如,广医的钟南山院士是一直指导我的老师,他对重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十分关注,2016春节前已经提醒我们做好应对寨卡疫情的准备,我们都是南山风格、抗非精神的践行者;我的博士生导师姚集鲁教授,教导我要坚守学者底线,实事求是;此外,我也要感谢市八医院、军科院及中科院等所有协同创新的合作团队。”
    从社会、师长到自身,再到所指导的学生,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张复春是我校的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十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高兴地说:“我的学生都很优秀,如二00九级硕士研究生张霞意,研究登革病毒流行株的成果在J Virology 发表,她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在读博士研究生赵令斋的研究论文在2016年全国感染病学年会上被为优秀论文并在大会报告等。”他表示,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可选择3个方向:肝炎、艾滋病和新突发传染病,而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新突发传染病。“这次寨卡病毒病的研究,我的学生全程参与,其中有在感染科当一线医生的,也有在传染病研究所从事实验研究的。在临床收治病人的同时,我的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病例观察及科研标本采集,尽管是新春佳节,但他们依然坚持每天采集以及临床观察、随访。研究成果与学生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医院24小时运转,救治患者无间断,实际上,科学研究也亦如此。张复春教授表示,研究生们非常积极主动,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周末、节假日也是随叫随到,“学生们都是有心人,有兴趣、有担当,有收获,自然就不感到累了”。
    期待医院与学校更全面密切的合作
    作为非直属附属医院,附属市八人民医院承担我校的教学工作,“医院的感染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我们承担广医本科生传染病的理论课以及见习、实习。”张复春说,“科研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重大科研项目与学校的科研处等部门密切合作。另外,一些科研项目也与国家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等有密切合作。总体来说,医院与学校的合作以教学为主,科研也逐渐走向良性循环。”
    今年,广州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来自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多位专家加入学术委员会,张复春教授也参与其中。“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开展以及学术交流氛围相当好,共同讨论教学、科研、职称评定等学术方面的议题,能够对学术事务发挥一定的作用。”
    谈到对进一步合作的期待,他期望市八医院与学校能更全面、密切地合作,“不光是教学方面,科研方面也可以加强合作。比如传染病方面,市八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广东省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临床资源优势。其实可在广医系统内将传染科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增砖添瓦。”
(宣传部)

番禺校区: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新造路1号(邮编:511436)

越秀校区: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195号(邮编:510182)

欢迎关注广州医科大学公众号

联系电话:020-37103000      传真:020-37103099

版权所有:广州医科大学(2025) 粤ICP备05008871号